海门区富民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十二个必须”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四梁八柱,突出“融”的导向,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一、举旗定向谋全篇,党建引领全机制。健全组织结构。富民村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机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列入党总支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思想引领。富民村“两委”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召开专题研讨会学习重点内容。完善工作机制。富民村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形成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的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政策宣传广覆盖,铸牢意识凝人心。富民村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认真学习宣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富民村多措并举进行政策宣传。一是多样化宣传。富民村通过村广播、主题党日、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组长会议、网格微信群等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向村民进行大力宣传,形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共识。二是个性化宣传。富民村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定期举办篝火晚会、民族文化节、共享民族宴等活动,发挥民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特点,带领本地村民排练节目,组建了一支舞蹈队和一支舞龙队,打造具有江海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三是一体化宣传。富民村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和形式,将民族政策宣传、法律咨询服务、民族文化展示、文体娱乐活动、就业创业指导、扶贫帮困活动、青少年健康教育等活动融为一体,真正形成了邻里互助、民族团结新风尚。
三、共建幸福富民村,团结和谐聚合力。富民村创造条件引导各民族嵌入式居住,为各族群众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幸福村庄。一是打造服务阵地。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优化各个功能室布局,把惠民粮油公益社、爱心超市、便民小屋等功能室融入到日常服务各族群众中,满足群众多种生产生活需求,让群众愿来、想来、更常来;启用“丰收日”家宴服务中心,提倡喜事廉办、丧事简办,推进移风易俗,减轻人情负担,真正打通联系服务各族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组建服务队伍。独木不成林,富民村创新开展无职党员上岗活动,细化志愿者服务,培育打造“老娘舅工作室”服务品牌,我们设置便民服务、致富帮带、治安巡逻、卫生保健、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精神文明、文体娱乐8个党员岗位。由各族优秀党员履职,实行一人一岗、一岗多人,共同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画大民族团结同心圆。三是注重选树典型。富民村在全村范围内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美家庭”评选,选树典型,在聚人心、扬正气、促团结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坚持产业富民路,提升服务助发展。富民村坚持产业富民,通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带动全村百姓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是发展农旅项目。以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为契机,投资购买全套烘干设备、碾米设备,建成恒温粮仓,形成粮食加工中心。融合稻米产业链和富民村多民族特色,打造民族风情长廊、荷田采藕、浑水摸鱼、划皮艇、星空露营、稻米文化体验馆等一系列农旅项目,不仅促进我村特色多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也极大推进了富民村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二是妇女创业发展项目。作为多民族同胞居住较为集中的辖区,富民村的各民族同胞当中大多是嫁入本地安家落户的妇女,部分家庭经济不高,且由于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的差异,有一部妇女常年留守家中,为此富民村开展“少女行动”妇女创业发展项目,通过参观学习、技能培训、经验交流、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拓宽各民族妇女的视野,拓宽工作技能,丰富业余生活,让各民族妇女更好地融入本村的生活中去,真正让他们找到第二故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三是民族同胞创业园项目。富民村成立了民族创业园,以种植无公害特色蔬菜为主,吸纳了愿意参加务农的各民族同胞进行蔬菜种植,所种植的特色蔬菜全部由鸿亿兴有限公司以保护价负责收购。带动全村老百姓们增收致富,将民族团结大旗高高举起,为富民村各民族同胞精准脱贫,共同劳动致富铸就坚实基础。